人格与学术共美
——郭齐勇教授忆冯契
题记:冯契先生一生研究真善美,他本身也是真、善、美合一的人。
——郭齐勇
郭齐勇老师是国内中国哲学史的专家,本科时,我因写一篇“亲亲相隐”的论文,就参考了郭齐勇老师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对他十分佩服、崇敬。系里陈乔见老师曾在武汉大学读博士,师承郭齐勇老师,每次谈到恩师都流露出崇敬之情,听他提得多了,也觉得郭老师很是亲切。系里委托我进行采访,深感荣幸。采访工作可谓一波三折,本打算从上海到武汉前去采访。恰巧在八月末,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请郭老师来师大给暑期班同学作讲座,趁此机会我见到了郭老师,说明来意,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在百忙中拨冗接受了采访。
初见冯契先生
郭老师和冯先生的认识源于他的老师。如他所说:“冯契先生和我的老师萧萐父先生是好友,萧老师在我们读书时,常提到冯先生,冯先生有什么新文章发表,新大著出版,老师会在第一时间把文章著作给我们看,甚至在第一时间研读打印稿本。那时候我们都很仰慕他。”这是郭老师在“亲见”冯契先生之前的“闻见”。
1982年深秋,在湖南衡阳召开了王船山学术思想研讨会,此为纪念王先生去世290年的全国性活动。当时很多名家包括冯先生都去了。那时的郭老师是武汉大学的研究生,他跟随萧老师一起去开会,并第一次见到了冯先生。郭老师回忆起冯先生给他的第一印象说:“冯先生很谦和,学问很大。我们到他住的房间去拜访,他很亲切。给我们讲了王船山的辩证逻辑,讲名、辞、推与言、象、意、道的统一,以及他正在构思与写作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我们都听得很兴奋。冯先生是浙江诸暨人,他的家乡口音还很重。我们知道他是金岳霖先生和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是在西南联大接受哲学训练。我们都知道他的学养深厚。他很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家,也是中国哲学与逻辑学的专家,对美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在这些回忆里,冯先生带着口音的话语仿佛又再次回荡在郭老师的耳旁,充满了郭老师以及同时代人对于前辈的仰慕和对学问的尊重。
郭老师说,1984年他还在读硕士,萧先生让研究生们认真研读刚刚出版的冯先生的大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并交给他一个任务,起草一篇书评《通观全过程,揭示规律性----喜读冯契同志新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这篇书评几易其稿,经萧先生认真修改后,由萧先生和他联署发表在1984年第4期《哲学研究》上。“通过书评写作,我对冯先生的博大哲学史观有了一定理解。这也是我的姓名第一次出现在《哲学研究》上,由是我十分感谢萧先生与冯先生。”郭老师如是说。
冯契先生的提携与关爱
王船山研讨会之后,因为武汉大学和华师大的特殊关系,以及冯先生和萧老师的学术友谊,萧老师还经常让郭老师和他的同学们去拜访冯先生,请教哲学方面的问题,听他的课以及演讲。郭老师特别回忆起了在冯先生生前,前去家里拜访的经过。1985年,郭老师到上海访学,主要了解一些关于熊十力先生的材料,在萧老师的推荐下,他到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冯先生的家里去拜访,特意请教他对熊十力先生的研究和看法。郭先生回忆说:“冯老先生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向他请教熊十力的研究,他特别强调熊先生学问中思想和修养的互动、思想的训练和人性的修养的统一(思修交尽、性修不二的学说),他对熊先生这方面思想的强调给我很大启发。他还谈到王元化先生与熊先生的交往。”当年的情景郭老师都记忆犹新,他还提到,1985年年底,在湖北黄冈举行的第一届熊十力先生研讨会。当时冯先生因为很忙没能参加,但提交了论文《〈新唯识论〉的‘翕辟成变’义与‘性修不二’说》,给了与会人员很大帮助和支持。在编辑这次会议论文集的过程中,他们常与冯先生有书信来往,征求他对论文集的意见。
郭老师动情地说:“冯先生不仅是杨国荣、高瑞泉、陈卫平、童世骏等先生们的恩师,也是我的恩师。特别是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郭老师回忆起了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那段困难的日子,当时,萧先生和郭老师都处于人生的低谷。郭老师道:“当时我还在读博士,我博士读得晚,因为武大1986年才有中哲博士点,1987年我是萧老师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1990年7月我的博士论文做完了,是关于熊十力先生的研究,萧先生说一定要请冯先生写评语,冯先生写了很多鼓励。他对我论文的批评,主要是没有很好地分析与评论有些境外学者的引用材料,他没有写在评语中,而是写在信中请萧先生转告我。事后,他很关心我,问我学位拿到没有,当时学位很可能拿不到。冯先生当时在上海也受到影响,处境不好,但他知道我们师徒的艰难处境,很是关心。”郭老师强调了一些细节:他曾被清查,剥夺了上课的权利。1990年4月,冯先生特嘱咐他的弟子李志林先生赠送其代表作之一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一书给郭老师。“同年8月给我写博士论文评语,提醒我要注意什么问题,批评的意见不写在正式评语上,而是写在给萧老师的信中”,这小小的细节一直温暖和感动着郭老师。“我在人生遇到大难的时候,得到了长者给予的关怀。”郭老师动情地说,“冯先生对人的关心不是说在嘴上,而是发自内心。平素,他和萧先生的性格不太一样,萧先生是情感外露的,气势磅礴的;而冯先生是内向的,语言不多的长者。”
患难见真情,冯契先生和郭老师的忘年交友谊一直持续着。1994年12月,冯先生赠送他的重要论文集《智慧的探索》给郭老师,亲笔题字“郭齐勇同志指正”并签名。在冯契先生去世后,郭老师还到上海来两次看望过冯先生的夫人,郭老师称呼“冯师母”。“冯先生不善言辞,但是对青年学者的关心和提携,我们都能感受得到。特别是在年轻时候、困难时期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提携,深深铭记在心上。”
前辈之间的友谊
在与郭老师的交谈中,他对萧萐父老师和冯先生之间的友谊一直津津乐道。他回忆说,冯先生的智慧三说和很多书稿都先寄给萧先生,让他提意见。萧先生都给学生看,并让他们据此写评论文章。萧先生1994年春到上海,想见王元化先生,冯先生创造了一个条件,在复旦大学的一次佛学研究的会议上,冯先生、萧先生、王元化与苏渊雷先生聚在了一起。冯先生走后,1996年11月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华师大与学术月刊社联合召开冯契先生的学术思想研讨会,萧老师率领武汉大学最庞大的学者团队来参会,并发表了情理并茂的论文《神思慧境两嶔崎----读〈智慧的探索〉,缅怀冯契同志》。
萧先生和冯契先生不是同学,他们相识于1978年在杭州举行的宋明理学讨论会上,但是他们很投合。郭老师回忆说:“我们刚上研究生,萧先生在给我们讲课时,冯先生讲逻辑发展,萧先生也讲逻辑发展,他完全不避讳说他受到的影响。他们都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对王夫之和熊十力有很深的研究,都有关于王夫之研究的专论与专著。他们在学术界最为契合。” 萧先生和冯先生的学术交往有很多。比如1985年他们都去了庐山,萧先生还带了几个学生,一起去讨论冯契先生的哲学史。冯先生也曾请萧先生到师大来做过讲座。他们之间的友谊来源于各自对于学术的热爱。这种友谊从学术延续到生活中。
郭先生回忆说:“1989年后,萧先生家里有难,两位孩子被抓,萧先生个人也受到打击,后来被勒令停止招收研究生达两年之久。冯先生知道后,在众人避之不及时,派学生去看望萧先生,表达深切的关爱之情。李志林先生是冯先生早年的学生,后留校任教,颇有成就,后来去经商了,当时受冯先生的委托去看望了萧先生。形势好转以后,冯先生邀请萧先生偕夫人到沪上休息、讲学,其实是散心。”在患难中,他们相互关心,相互扶持,相互温暖,建立了更加深厚的友谊。萧先生有祝贺冯契先生八十华诞的诗:
劫后沉吟一笑通,探珠蓄艾此心同。
圆圈逻辑灵台史,霁月襟怀长者风。
慧境含弘真善美,神思涵化印西中。
芳林争羡楩柟秀,愿鼓幽兰祝寿翁。
冯契同志八十华诞颂
甲戌冬萐拜祝于汉皋
甲戌即1994年。次年冯先生走了,萧先生特别悲痛,十分寂寞。1996年,萧公再赴沪上,出席冯先生学术讨论会,而斯人已去。他又填词凭吊这位老友:
霁月襟怀,幽兰意蕴,
翩跹火凤从容甚。
鲛珠重缀忒殷勤,任他磨涅思弥永。
海上琴音,山阳笛韵,
拈花何处觅心印?
浩茫广宇漫招魂,玉楼或坐船山近。
丙子冬沪上行 怀念冯契同志 寄调踏莎行
郭老师说:“他们两家的关系很好,有私谊,冯公与师母当年念及深陷囹圄的萧公公子与女婿,萧公与师母则常谈到冯先生与师母及冯长公子、逻辑学专家冯棉教授。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公谊,是学术。”真正的大学者之间的交往,往往不只是私交,更是为了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情谊,是惺惺相惜。
冯先生和萧老师的后学都很亲密,延续了两位老先生的友谊。武汉大学和华师大,有会议相互邀请,双方都互相支持两边的学术活动。学生相互交换,比如武大推荐学生考华师大的硕博研究生等等。若泉下有知,两位老先生一定都深感安慰。
冯契先生的学术人品
郭老师始终铭记冯先生的话:“不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郭老师对冯先生的评价是:“他一生研究真善美,本身也是真善美合一的人。冯先生最重他的学术,他的智慧说三篇,我经常读,也让我的学生去读。”
郭老师高度评价冯契先生对金岳霖本体论思想的转进,他在题为《冯契对金岳霖本体论思想的转进》的文章中这样总结道:“在本体论问题的思考上,冯契是以金岳霖的形上元学系统为前提的。金岳霖区分了元学与知识论,当然,区分并不是截然二分。但这种区分引发了冯契的探求,试图将二者辩证综合地加以考察。冯契把元学与知识论的关系问题转化为智慧与知识的问题,以广义的认识论即智慧学说来统摄本体论与知识论、理想与现实、彼岸与此岸。”“金氏以形式逻辑的排中律作为本体论思考的起点,通过逻辑的形式化的‘能’‘式’和‘可能’范畴的推演,从可能界导向本然界并进至个体界,最终导向终极价值和超越的‘至真、至善、至美、至如’的‘太极’境界。冯氏扬弃了金氏‘无极而太极’的逻辑推演,修正了外在于现实世界,特别是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思辨系统。”冯契先生“融摄并推进了金岳霖知识论的许多思考,例如,概念的双重作用、‘具体’、‘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等等,认为在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中,即得自所与还治所与的认识辩证法的过程中,客观本然界进入经验事实界。后者是已被认识的前者。冯契重新改进了金氏元学理论,包括扬弃了金氏‘四界’学说和‘理有固然,势无必至’的命题,考察了事实界中理与事、理与势、必然与偶然、主体与客体、殊相与共相、个体与群体的诸多矛盾及其运动变化。”“冯先生认为,真善美等价值的创造和自由的获得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依辩证法,它仍然趋向于不断完善,促使绝对的价值和自由在实践创造活动中渐次展开、实现。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作为创造者的自我获得了自由人格和自由德性。冯契强调,这都是在自然与文化、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矛盾统一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获得的。”
寄语后辈学人
郭老师希望学习中国哲学的后辈,要学行一致,像冯先生一样。他说:“做人,冯先生有他的坚守,他身体力行,他追求真理,他追求真善美,他处事的原则坚定,不为世风左右。”最后,郭老师说,华师大哲学系发展得很好,特别是年轻的后辈,中青年的学者中西兼通,很能干,不仅是学问,而且他们也能做事,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衷心希望两校都有光辉的前途,并且友谊地久天长!
郭齐勇简介:湖北省武汉市人。1978 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81 年考上硕士研究生,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教授。1984 年毕业留校在哲学系任教。1989年1 月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8月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3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0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
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暨人文学部召集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兼中国地区负责人,国际儒联(ICA)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 世纪中国哲学。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中国哲学史》、《熊十力哲学研究》、《郭齐勇自选集》、《文化学概论》等。
(撰稿:何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