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三十周年系庆  口述系史

系史回望(三):冰解冻释,哲思之薪相传 ——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前系主任何应灿教授

发布日期: 2016-11-24   浏览次数 788

一、背景

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成立,其成立初期处境艰辛。经济上,资金不足,机构职能发挥受阻。师资上,教职工队伍不稳定。学科设置上不够科学与全面。可以说,这段时间是哲学系非常艰苦的一段时间了。继彭漪涟老师之后,1991年至1994年之间,何应灿老师担任了我们华师大哲学系的系主任。于此,我们特别采访到了何应灿教授,通过何老师的叙述,我们得以对当年哲学系的境况有个更加生动鲜明的认识。

何应灿先生于195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1962年至1963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一年;19767月至19787月,作为上海援藏教师,赴西藏师范学院任教。除此两段时间外,何应灿老师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时间长达42个年头。1956年至1976年在政治教育系任助教、讲师、哲学教研室党支部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1986年,哲学系成立,何老师分到哲学系工作;19861月至19922月,任华东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19913月,任哲学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9月退休。在何老师任哲学系系主任期间,我系的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得以进一步巩固,各种学术交流蓬勃进行,学术成果丰硕。

 

二、开源创收,稳定师资队伍

彭漪涟任我系系主任期间,教研工作特别是逻辑学教研室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发展。但由于建系之初的客观环境,我系仍然面临着相对严峻的境况。就是在这种艰苦的背景下,何老师接任了哲学系系主任一职。当时我系学科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课程较少;学生对哲学无甚兴趣,生源有限;系经济情况窘迫,教职工工资水平低。故何老师到任后首先采取的措施便是积极寻求并增加创收渠道,稳定师资队伍。为此,我系先后尝试开办助教进修班、校外硕士班以及丰富哲学课程形式等多种方式来解决经济问题。何老师坦言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曲折的,但所幸也是富有成效的。最终于1993年我系的财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教职工待遇得到显著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系也通过组织集体旅游等多种形式,加强了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情感共同体的建立,使得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的稳固。在此过程中,何应灿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一系列宝贵的图片资料。这些资料或记录了何老师个人工作生涯中的点滴,或记载了哲学系发展历程中的片段,无一不加深了我们对那个时期哲学系的认识。

 

三、教研成果与机构分工

    这个时期,除了在积极创收、稳定师资队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之外,在教材建设和科研成果建设的工作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集中体现在何老师和彭漪涟老师合作主编的《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自学辅导》、《逻辑学引论》、《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等著作中,这些成果荣获“上海市课程改革与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参编的《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温公颐主编)荣获国家教委的优秀教材二等奖;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论文《中国逻辑史要重视中国古代辩证逻辑思想研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与此同时,各种学术交流也在我系相继展开。19912月初,挪威哲学家希尔贝克(Gunnar Skirbekk)应邀来我系并进行讲学和座谈。2月底至3月初,美国比较哲学协会主席夏威夷大学教授安乐哲(Roger T. Ames)应邀来访并进行讲学和座谈。同年,李志林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992年,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被定为国家级1992年“五个一”的一本书。同年,朱贻庭当选上海市伦理学副会长。1993年,在全国和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系《中国哲学史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项目,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奖和上海市一等奖。这些成果无一不昭示着哲学系当时的蒸蒸日上学术研究。

回顾当时种种学术成果,何老师不禁感叹道,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当时哲学系的系所合一机构设置。哲学系与哲学所两者并存,两者人员设置重合,但分工不同,定位明确。哲学系主要负责教学事务,且其规划以各学科的实际状况为基础。而哲学所则以重点学科为基础(中国哲学),侧重于学术研究,制定学术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级和上海市的项目,逐个落实。两者各有侧重,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有效地推进了学术的发展。除此之外,我系日常的行政制度也有效地发挥了各部门的职能。据何老师叙述,当时我系领导班子每周一上午召开例会,对上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并且对本周的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四、小结与寄语                                                   

整个访谈过程中,何老师以一种幽默风趣,逻辑清晰,史料结合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哲学系,使得我们对这个时期哲学系的教学科研、机构设置以及师资建设都有了相对具体而全面的认识。总之,这一时期的成果为哲学系后继建设与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最后,何老师通过我们表达了对当代大学生深切的期望和诚挚的祝福,希望同学们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身体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