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上海市领导干部“弘扬人文精神与提升领导力”专题班成功举办


202439日至42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与上海市干部教育中心合作举办的第33期上海市领导干部“弘扬人文精神与提升领导力”专题班成功举办。

此次专题班从全国多地高校和研究机构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围绕“弘扬人文精神与提升领导力”主题,基于“文化传承”“改革创新”和“人类文明进步”,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传承、文化自信、人工智能、人脑机制、外交形势、艺术鉴赏等领域,为干部学员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人文精神盛宴。来自上海各区、委办局及有关单位的近200位市管领导干部参加本期培训。

39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同志出席开班仪式并作开班致辞。他感谢上海市干部教育中心和社会各界对专题班办学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介绍了专题班和华东师范大学的相关情况,并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帮助专题班越办越好。开班仪式由上海市干部教育中心主任赵坚同志主持。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做《全球治理变局与当代中国使命》的首场授课。他从强化理论学习的方法论自觉导入,指出要明确一个中心、胸怀两个大局、强化三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体会五个时代制高点。随后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奋斗的主题,突出党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表征、价值理解以及中国道路。他谈到,当下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崛起要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为此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认清使命,提升境界,在党的领导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龙年教授为学员讲授了《解码大脑智能》。林龙年教授聚焦于大脑智能,讲授了如何解码大脑工作原理,梳理了解码大脑智能原理的相关实验和历史进程,并将其与智能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相比较,回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相关原理。他认为,人类社会已进入智能时代,在对人脑不断认识的同时,未来人工智能将会获得新的形态与发展。


316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李俊清教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挑战与路径》为主题开展讲座。李俊清教授是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他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这一主题,指出民族宗教事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宗教问题,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他详细讲述了当前民族宗教领域的相关问题、历史由来及其治理情况。

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沈湘平教授为学员讲授了《治国理政视野中的文化自信》。沈湘平教授认为重视文治是中外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律,文化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支撑和引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证明,文化自信既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必须彰显以文化自信为底蕴的治国理政能力自信。谈到启示时,沈教授认为领导干部要做有文化自信和文化信仰的人,懂得、掌握和运用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

32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中文系朱国华教授为学员讲授了《从课程、教研室到学科:文艺学的中国生产》。朱国华教授是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他着眼于文艺学教研室出现前后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功能性效应,并以它作为文艺学学科史的界标或观测聚焦点,对中国文艺学的过去、现在和发展可能性,进行了批判性回溯与分析。他认为,文艺学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对理解文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文学,提高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

下午,淮剧国家一级演员梁伟平老师以《传承与蜕变——中国淮剧艺术》为主题做了讲座。梁伟平老师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先是对戏剧作了概述,表明中国的传统戏剧又称“戏曲”,是有虚拟性和程式性两个艺术特征的综合艺术。随后,梁老师介绍了淮剧发展的重要阶段、表演艺术、海派淮剧的音乐与流派,他认为上海淮剧是苏北文化与上海城市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是苏北人民智慧的结晶。淮剧是海派戏剧文化的历史见证,它的存在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讲座中,梁伟平老师及其弟子青年演员赵悦、王俊杰现场演示了水袖、骑马等淮剧表演片段或场景,并与学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330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刘超教授为学员讲授了《道德认知与情绪的心理与脑机制及应用》。刘超教授从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分析了情绪与道德认知的产生与作用机制,列举了这一研究的两个应用场景,一个是道德教育,还一个是罪犯危险性评估。他通过大量的实验例证及实验结果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开展情况,并通过科学的分析为我们的道德与脑机制搭建了理论桥梁。

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梁志教授为学员讲授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片段》。梁志教授紧扣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反映的中国外交阶段性特征,从中苏关系、中朝关系、中缅关系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历程和内在理路。

413日上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教授为学员讲授了《三星堆考古与中华文明》。霍巍教授从1986年起就参与三星堆考古工作,他呈现为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图片,带领学员们领略了三星堆人的灿烂创造。他认为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商周青铜时代的诸多共性,但也具有古蜀文明的特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考古学样本。三星堆文明的资源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政治统治和广泛的交流网络之上,而三星堆考古发现重绘了世界上古文明的知识图谱。

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研究员以《终身学习和执政智慧——以汪道涵为例》为主题,聚焦汪道涵终身学习理念以及执政智慧,从他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入手,回顾了他为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所做的工作。他认为,汪道涵为上海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开拓两岸关系的新篇章作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一个无私奉献、务实性格的先进党员的执政智慧与担当。

420日上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教授以《良渚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为题开展讲座。刘斌教授长期参加和主持良渚的考古发掘工作。他从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入手,讲述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的形成与模式,引出良渚文明考古发现。并通过大量资料和照片,为学员们呈现了内涵丰富、多元一体的良渚文化,五千年先民们的伟大智慧和创造令人惊叹和佩服。


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余南平教授以《大国博弈下的中国选择》为主题授课。余南平教授讲解了当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新特点,指出新技术革命对全球产生的广泛影响,随后提到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战略和未来走向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一些挑战。余教授的讲授主题鲜明,要点突出,论述精辟。


至此,第33期上海市领导干部“弘扬人文精神与提升领导力”专题班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弘扬人文精神与提升领导力”专题班的学制为六天,老师们求真务实,博古通今,课程质量和授课效果得到学员们的普遍好评。

专题班的联合开办,既是哲学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次系列讲座,拓展了学员们的理论和实践视野,涵养学员们的历史和文化情怀。学员们在对政经文史哲等人文社科领域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哲学系在此后的专题班建设中将继续致力于弘扬人文精神和提升领导力,帮助领导干部拓宽人文视野,陶冶思想情操,发挥自身及华东师范大学的优势,在专题设置、师资聘请、教学组织等方面精益求精,为提升干部学员的人文素养持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