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育人,创新引领:哲学系卓越课程建设研讨会顺利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对标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卓越育人工程要求,积极开展卓越育人“回头看”工作。

为优化我系本科培养课程体系,进一步打造卓越课程,20231213日下午,卓越育人“回头看”系列活动之“哲学系卓越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哲学系楼2102举办。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艳虹,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哲学系副系主任朱承、哲学系副系主任郁锋以及哲学系教师代表郁振华、贡华南、晋荣东、张留华、蔡林波、潘斌、徐竹、朱晶、何静、张容南、蔡蓁、魏宇、苟东锋、徐峰、黄笛、蔡彦如老师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聚焦卓越育人,就本科课程体系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

首先,哲学系副系主任郁锋对近三年哲学系卓越育人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哲学系以调整培养方案为抓手,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哲学人才培养,将拔尖人才培养融入“金岳霖-冯契”学脉中国当代原创哲学体系的传承与新开展之中。哲学系开设了丰富的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积极申报国家一流课程、上海市一流课程等课程项目,不断完善本科课程体系,提升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未来,哲学系也将在丰富学生培养路径,重视学生的多样性发展上做出更多努力和探索。

随后,研讨会进入主题发言环节。

郁振华教授对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情况进行分享。郁老师首先对学校和院系对虚拟教研室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回顾了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的申报过程。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以知识与行动中心为基础,开展主题性课程群,目前设计出五门课程。今后教研室将加强与其他教研室的联系,进一步开发相关课程,提高教研室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蔡蓁教授分享了通识教育课程《进化与伦理》的教学经验。《进化与伦理》作为一门跨学科课程,学生学科背景跨度大,这给课程内容和难易程度的设置带来一些挑战。因此,课程会根据每学期选课学生的学科兴趣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也是一大难点,课程也不断地在探索过程性评价的机制,增加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朱晶教授就上海市重点课程《科学史与科学方法》的建设经验进行分享。《科学史与科学方法》的教学团队将哲学系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社科学科相结合的传统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学校的卓越育人工作。课程对接科技教育,展示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将教学团队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资源中,并开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升社会公众对科学史与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

刘梁剑教授分享了《中国近代哲学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经验。课程继承“金岳霖-冯契”学脉的学术传统,采用冯契先生编著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作为主要教材,依托大夏学堂、爱课程线上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近代哲学史的总体把握、哲学家原典、论文写作三方面进行授课。课程将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

潘斌教授就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哲学》的建设经验进行分享。课程发挥思政育人作用,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将现代社会理论、社会哲学方法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潘老师提到,课程申报的过程中要注重课程建设素材的积累,例如开展课程改革,参加思政教学比赛等。今后课程将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评价,改进教材内容,以提升教学效果。

晋荣东教授分享了哲学专业逻辑学教材建设的经验。逻辑学教研室注重教材建设,面向不同使用对象设计教材,与时俱进,不断修订教材内容,《形式逻辑》教材已经修订到了第六版,《逻辑学基础教程》的第四版也在修订过程中。晋老师指出,哲学系深度参与教育部“101计划”多位教师参与到多本哲学教材的编写中,哲学系也要借此机遇发挥哲学拔尖基地的卓越育人作用。


张容南教授对哲学专业拔尖学生专业学习动态情况进行了介绍。作为2021级本科班的学术班主任,张老师主要介绍了2021级学生的学业情况,并提出应认真考虑拔尖、强基、统招三类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选拔方式,要兼顾公平,同时建议院系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总结发言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艳虹对哲学系卓越育人的课程体系建设表示充分肯定,认为哲学系充分发挥了卓越育人样板院系的示范作用,同时提出可以进一步考虑如何兼顾人才培养的留白与学生的制度性规范性管理。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提出,哲学系积极响应学校“引领育人创新”的发展重点,将进一步对哲学系的课程建设进行传承与创新,形成卓越育人“回头看”工作总结及本科卓越育人三年行动计划发挥卓越育人样板院系的榜样引领作用。


图文|刘小媛